8月5日,西安力邦臨床營養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為期2天的“2017創新驅動特殊膳食食品全產業鏈發展國際論壇”落幕。說起當前國內對特醫事業的參與熱情,會后該公司總經理張小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連說“沒想到”。
“我們第一次舉辦這樣的論壇,就有五六百人參加,第二天直到結束會場還有三四百人。這說明國內想介入特醫這個行業的人非常多,大家真的很關注。”究其原因,張小微對記者說,國內針對特醫的政策法規趨于規范、市場教育越來越成熟,有巨大市場前景的中國特醫產業正蓄勢待發。
然而,記者通過論壇報告發現,在開辟這片新藍海之前,有些問題是不得不審視的:誰將是中國特醫背后的推動力?專業營養人才哪里來?在嚴格的政策要求和充滿變化的市場面前,誰將會被淘汰?不回答這些問題,中國特醫事業的前路還有大片留白。
“抱團”解決前路難題
就在這次論壇期間,特醫領域的首個專業委員會——特醫食品產業科技創新專業委員會宣告成立。
從構成主體上來看,特醫食品相關企業是特醫創新專委會的主力,但從架構上來看,這一“特醫創新專委會”隸屬于由中國營養學會、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中國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等六十多家單位聯合發起并成立的“國家食物與營養健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
這也就意味著,政府機構、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及高校、醫院等單位都將在推動我國特醫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以前這種會議的組織、設立專委會的行為,一般都由政府或半官方組織來主導。而這次論壇由企業主辦、專委會由企業牽頭,這種政府作風的改變、發揮職能的開放思維,讓我印象深刻。”張小微告訴記者,企業主導的特醫創新專委會,很多工作“會做得很實”。
“在特醫產業中不管原料供應商,特醫食品的生產企業、研發機構,特醫的營銷機構、經營機構……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探討,包括政策法規、技術難點。我們可以先小范圍討論,如果是共性難解問題,我們就召集大家一起來探討,形成一些共識和解決方案,解決具體問題。”張小微說,只要平臺辦實事,大家會很快過來“抱團”。
說到抱團,這在十幾年前的特醫行業幾乎是不可能的。西安力邦十多年前曾試圖聯合同業,扭轉中國特醫被動的局面,但所走訪的幾家企業都興趣索然——一方面各家產業規模太小,根本考慮不及行業持續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面大家覺得這個行業就那樣,“日子還過得去”。
這讓張小微感覺很孤獨:“國家每次有關于特醫層面的新政策制定的意見征詢討論會上,國外巨頭如雅培、達能、雀巢、華瑞等都悉數到場,國內企業只有西安力邦一家。”
“國內企業的很多訴求和需求幾乎反映不上去,或者不被重視。”張小微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現在大家看到了特醫市場的巨大潛力,專委會這個潛在的“問題終結者”的平臺就成了“香餑餑”。
“專委會能在政府、機構和企業之間起到一個連接作用,促進各方之間的合作與溝通。”這次的論壇火熱景象讓張小微很是樂觀:“從專委會的成立開始算起,中國特醫產業將有一個非常快的改善,只要路子走得對,特醫市場會迎來爆發。”
專業營養人才哪里來?
業內對特醫產業前景看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對特醫食品相關的政策法規配套漸趨完善:2016年7月,《特殊醫學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頒布;2017年4月,CFDA成立特殊食品注冊管理司。在巨大市場驅使下,食品、藥品乃至保健品企業會紛紛布局特醫產品,瑞典阿胡斯卡爾斯油脂有限公司高級技術服務專家劉翠萍更是預計:“未來5~10年,國內特醫食品市場將有望突破600億元”。
這一預期顯然過于樂觀:600億元的市場體量,是當前全球特醫市場(主要來自歐美、日本)的規模,年均增幅預計6%;中國當前每年的市場規模約為6億元,年增幅預計37%。
“中國特醫產業的發展程度要達到歐美、日澳新的水平,最起碼需要10年的時間。這期間還要保證政策法規的配套落實、該用的人都用上。”張小微說,現階段來看,難點就在于“用上該用的人”:臨床營養師這種專門人才的培養就是個大問題。
我國教育部門在1998年對醫學專業目錄的調整中取消了三級專業,臨床營養本科教育專業被取消,只有極少數院校還保留醫學營養專業,這造成了專業營養師人才嚴重不足。“1985~1995年這段時間有一兩千人臨床營養專業背景的人才,但大部分都流失了。”張小微表示。
如今,各醫院營養科對付人才短缺的辦法是“替代”——本科階段醫學專業學生,通過研究生轉臨床營養。這樣培養出來的營養師一來在本科階段拿到處方權,二來轉臨床營養畢業后可直接在醫院做臨床營養醫療服務。
“這是目前相對比較好的解決辦法。”張小微說。
多年來為呼吁重視腫瘤營養而積極奔走的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的腫瘤醫學中心主任石漢平建議,高校應仿效影像學、麻醉學設立臨床營養專業,或者住院醫師規培時確定營養專業,這種營養醫師有處方權;另外可在公共衛生學院、食品類專業設立營養師亞專業,如臨床營養師、公共營養師等,這類營養師無處方權。
“無處方權意味著營養師只是主治醫生治療團隊中的一份子,其處方建議對主治醫生負責。”張小微告訴記者,美國的營養師資質認證即為這類。同時他指出,中國營養學會于去年年底試點的注冊營養師制度就與美國“接了軌”,即受試者要考的科目跟未來營養師的知識結構是吻合的,但沒有處方權。
“中國要把臨床營養發展起來,懂營養的醫生是很重要的。其實各高校師資力量是足夠,我們應該盡快把臨床營養這個專業恢復起來。”張小微表示,作為企業,也愿意與高校以聯合辦學的方式開展專業人才的培養。
機遇留給誰?
對于中國特醫而言,歐美、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都是“前輩”和“師父”,中國特醫要發展好,需要向這些國家借鑒什么?
“應該學的還是看他們如何管理這個產業,政府如何引導。”張小微表示,特醫產品從全營養產品到疾病導向型產品,都有國家標準,可創新空間并不大。而國外對市場的管理和開拓,值得中國借鑒。
“產業剛起步,高標準嚴要求是沒有問題的,關鍵要掌握這個‘度’——要讓民族企業能夠承受得了的‘適度’。”張小微針對當前被認為“嚴字當頭”的管理措施回應道,就中國國情而言,如今特醫市場魚龍混雜,“幾個人的手工作坊就敢生產然后拿到市場上去賣”,高標準嚴要求是有道理的。
“舉個簡單例子,乳清蛋白我們標注含量80%,一般都在國標誤差范圍之內。但因為這些原料采購成本非常高,能賣多少錢多由原材料成本左右。然而市場上卻出現不少低價產品。我們做過市場在銷產品的檢測,有些乳清蛋白含量只有30~40%都敢標注80%。這是給病人長期吃的,有些病人吃了之后指標不增反降,多么可怕。這是謀財害命。”張小微說,這類劣質企業就該被嚴格監管所淘汰。
此外,張小微認為,市場還會淘汰那些“服務手段落后者”。“服務不規范、手段不先進,還用傳統經營模式和思路經營,離開這個產業是早晚的事。”張小微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如今信息高度透明,去中介化趨勢明顯,應該用全新的經營思路看待臨床營養這一“服務”行業。
“現在分工細到什么程度了?非常細致,大家都很專業化的去做事,以往互不往來、互不協作、互不分享的做法沒有前途。”張小微說,特醫作為臨床營養服務,要主動對接醫生專家,用內容庫、工具庫和產品服務來支撐醫生服務病人,包括營養方案的制定、飲食指導、營養劑使用,朝著互聯網化、智能化前進。
“這種服務的跟進實際上是能解決醫生的實際問題,這是特醫作為服務產額最終的評價標準。”張小微說。
轉發自:科學網